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围绕生态资源与战略、环保、农业等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生态、社会发展需求,以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创新为导向,以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坚持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国内外“产学研政用”多方位的开发联合,发展生态应用微生物创新体系,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移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价值全链条,服务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实验室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形成了以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学者特聘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创新人才队伍,确定了生态战略、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面源污染修复、生态农业与环境微生物4个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1名,流动人员12名,其中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高级职称21人,博士31人,形成了由国内同行业专家人才引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近三年来,通过访问学者、出国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等途径,培养科研骨干人才20余人,引导学术骨干人才了解国际前沿技术,提升了创新水平。
近三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在研项目总数88项,合同额2939.8万元。实验室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科横向开发课题49项,经费合同额1876.30万元,到账经费1510.83万元;其中,为相关企业提供“四技服务”项目15项,合同额491.44万元。近三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件,其中,10篇高水平论文在SCI期刊I区杂志公开发表,行业内的学术影响力得到提升。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了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为淘汰落后产能,保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了行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验室致力于微生物资源挖掘、选育与创新应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山东省唯一一个以环境生态检测与生物修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了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力量。在污染控制与修复、区域生态战略研究、农业病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其中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研发的环境微生物制剂及生态修复技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病害生物防治等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微生物组学、微生物-植物组学基础理论支持,形成了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示范应用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
代表性技术成果“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技术成果在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开展了工程化应用及推广,共建立了10余座处理示范工程,累计处理石油污染土壤12万t,取得经济效益1.43亿元,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程技术难题。“环渤海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进行了以耐盐植物新品种为主的中、重度盐渍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使区域内植物多样性增加12%,植物覆盖率增加30%以上,创建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式在河北曹妃甸、山东东营等滨海盐土区推广应用28.25万平方米;培育的旱糯2号、柽柳、椒样薄荷等在山东、江苏、河北、宁夏、辽宁等地推广应用100余万亩,取得经济效益1.43亿元。“木霉菌生防资源评价与植物病害防控菌剂创制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农药登记证5项,菌肥登记证5项,行业标准2项;生防制剂新增销售额3.27亿元,新增利润1.29亿元推广应用至全国16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