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现有固定人员22,其中正高3人、副高7人、博士16人,硕士6人。内设团队负责人(2人)、首席科学家(2人)、科研助理和财务助理(各1人)以及硕士研究生40余人。 根据研究方向,组建了两个研究室:生态修复研究室和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研究室。
团队架构
首席科学家:王加宁、张新建
团队负责人:周方园、宋繁永
科研助理:黄玉杰
财务助理:梅娟
一、生态修复研究室
(一)人员组成:
王加宁,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带头人。
宋繁永,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研究室成员:陈贯虹(研究员)、黄玉杰(副研究员)、张闻(副研究员)、季蕾(副研究员)、傅晓文(副研究员)、王磊磊(副研究员)、郑立稳(助理研究员)、李天元(助理研究员)、赵庆庆(助理研究员)、李琪(助理研究员)、邢颖娜(助理研究员)
(二)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
1.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针对石油、油泥砂等主要有机污染物,研发高效的生物、电动、吸附、热脱附等修复技术及工艺,探讨其修复机理;对石油污染土壤及含油污泥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研发;建立石油污染土壤及油泥修复工程跟踪、效果评估;开发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制剂、酶制剂的研发及应用;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理及技术;优化场地过程技术,监控场地修复过程、完善技术细节、场地修复与微生态的相互影响。
2.流域水环境过程与效应及水环境修复技术。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人为行为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研发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污染物和碳氮磷营养元素在流域的源-流-转-汇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开展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的生态修复机理、修复技术和修复效果评价。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因高盐导致的退化问题,开展土壤改良工艺研究等。
3.乡村生态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省乡村主要的有机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厕所粪污、种植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开展资源化再利用研究,建立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封闭或半封闭生态自循环环境洽理新模式。
4.产业化项目及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的完善及推广应用,场地修复工程实施及对外合作等。
二、面源污染修复研究室
(一)人员组成:
张新建,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带头人
周方园,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成员:吴晓青 副研究员、张广志 副研究员、赵晓燕 副研究员、范素素 助理研究员、谢雪迎 助理研究员、王瑞瑞 助理研究员
(二)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
1.根际微生物组组装、人工合成及开发应用。以山东特色果蔬为研究对象,研究辣椒、番茄、草莓、大蒜等作物的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组装机制,研究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对根际微生物组装的影响;探究不同形态碳源、氮源对根际微生物组装及病原微生物种群的影响;挖掘根际微生物菌种资源,建立菌种资源库,以此开发连坐障碍土壤修复菌剂、育苗栽培基质、病虫害生防菌剂、土壤养分活化菌剂等产品。
2.农业面源污染污染微生物消减技术。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上化学肥料过量施用造成的氮磷在土壤中累积、淋失量大、污染负荷重等问题,筛选具有固氮、解磷和促根等特性的高效微生物,研究不同微生物配伍组合调控土壤氮磷转化、改善根际菌群组成、促进作物吸收利用氮磷、消减氮磷流失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研发高效菌剂产品,并应用示范。针对山东砂性土壤磷素贫瘠问题,开发挖掘适应砂性土的解磷菌资源。
3.农药污染防治技术。主要针对各类化学农药、农用抗生素污染问题,筛选相应的降解微生物,研究其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探索降解相关的酶及基因,研发降解菌剂及农药污染的修复技术,为推动降解菌在农药、抗生素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4.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针对植物病虫害化学防治难度大、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研究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筛选具有生防活性的菌株资源,研制高效生防菌剂,并研究菌剂的配套使用技术,从而达到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目的。
团队联系电话:黄老师1580531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