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修复创新团队召开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会。本次培训打破传统安全教育“单向灌输”模式,通过“老师讲规范+学生谈经历”的双环节设计,让安全意识深度融入科研日常,其中研究生“现身说法”分享实验安全隐患与过往经历的环节,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培训上半场,实验室老师以“仪器规范与试剂防护”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针对生态修复实验中高频使用的旋转蒸发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结合近三年高校实验室事故案例,详细拆解操作流程中的“风险节点”——从设备开机前的电路检查,到运行中的参数监控,再到使用后的清洁维护,每一步都对应具体安全要求。通过实物展示,直观讲解不同试剂的存储条件、取用规范及应急处理方法,特别强调“双人双锁”“领用登记”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让在场研究生对试剂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下半场的研究生分享环节,气氛热烈且充满警示意义。研二同学讲述了自己因操作疏忽险些引发的安全事故:“上周做水样消解实验时,我图省事没按规程佩戴防化手套,取用时险些让少量强酸试剂沾到指尖,至今让我至今后怕。”随后,其他学生的分享更让在场同学警醒,有的同学回忆起入学初使用酒精灯的经历:“当时手套上酒精没干,我就动手点了酒精灯,差点灼伤手。现在每次用酒精灯,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遵守操作规范。”同学们的真实经历没有华丽的表述,却句句戳中实验安全的关键,引发全场频繁点头共鸣,不少同学还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些“鲜活的安全教材”。
培训最后,团队主任周方园老师总结强调:“实验室安全没有‘小事’,每一次疏忽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让研究生分享自身经历,就是希望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让安全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敬畏’。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警示教育,让安全管理贯穿科研全过程,为大家的科研之路筑起坚实防线。”
作者:周方园 编辑:马欣 审核:崔灏



